跳至主要內容

急診疼痛量表真的能反映你的感受嗎?患者親吐心聲揭盲點

<

急診室裡的數字迷思:你的疼痛真的能被1到10分定義嗎?

疼痛量表的日常困境

每次衝急診掛號時,護理師遞過來的那張「疼痛評分表」大家都不陌生吧?從0分「完全不痛」到10分「想像中最痛」,這個看似科學的評估工具,最近被瑞典研究狠狠打臉!卡羅琳學院最新報告指出,超過6成急診患者覺得量表根本無法表達真實感受

真實案例揭露三大漏洞

  1. 時間差問題
    「我進來時胸悶到只能打7分,但等待時突然變成刺痛感,分數早就衝破10分了!」王先生分享心肌梗塞前兆經歷時激動表示。研究發現68%患者疼痛性質會隨時間改變,單次評分就像用快門捕捉流水,完全失真。

  2. 症狀描述侷限
    「與其說是痛,更像有千斤頂壓在胸口」陳小姐描述心絞痛感受。現行量表只問「多痛」,卻忽略悶痛、刺痛、灼熱感等關鍵特徵,更別說姿勢改變帶來的痛感變化。

  3. 分數認知落差
    10分代表什麼?研究團隊訪談發現:

    • 年輕族群聯想到「分娩劇痛」
    • 長輩常說「像被卡車輾過」
    • 慢性疼痛患者苦笑:「我的10分是別人的5分」
      這種認知差異導致相同分數可能代表完全不同的痛苦層級

急診現場的溝通斷層

醫護人員的無奈

「看到『痛到想死』卻只勾3分,我們也很困惑」林姓急診護理師透露。研究統計顯示:

  • 42%患者怕被當「奧客」故意低報
  • 35%長輩覺得「忍痛是美德」
  • 23%年輕人擔心用藥成癮刻意壓低分數

被忽略的關鍵指標

現行量表最大盲點在於只量化強度卻忽略質性描述,比如:

  • 疼痛是否隨呼吸加深?
  • 有無伴隨麻木或灼熱感?
  • 特定動作是否加劇不適?
    這些細節往往是診斷致命疾病的關鍵,像是主動脈剝離的「撕裂痛」或肺栓塞的「尖銳刺痛」。

改善評估的新方向

動態評估工具

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正在測試「疼痛動態追蹤APP」,每15分鐘自動提醒患者記錄:

  • 當前疼痛性質圖示選擇(閃電=刺痛、火焰=灼熱等)
  • 簡易體感記錄(深呼吸/轉身是否加劇)
  • 三維強度量表(基礎值/最高值/波動頻率)

醫病溝通技巧升級

台大急診部建議採用「疼痛對話框」:

  1. 「請用三個形容詞描述您的痛」
  2. 「最痛時像被什麼東西攻擊?」
  3. 「這種痛會讓您聯想到什麼顏色?」
    透過隱喻式溝通,能更準確捕捉神經痛、內臟痛等不同痛覺類型。

民眾就醫自保攻略

描述疼痛的黃金三要素

  1. 性質:像針刺、火燒還是重物壓迫?
  2. 節奏:持續悶痛或陣發性抽痛?
  3. 連動反應:疼痛時會不會冒冷汗或想吐?

特殊族群注意事項

  • 失智患者:觀察皺眉、護痛部位等非語言線索
  • 兒童:用臉譜量表搭配玩具比喻(「像被恐龍咬還是蚊子叮?」)
  • 慢性病友:建立個人疼痛基準線,就診時直接說明「比平常嚴重幾倍」

下次走進急診室時,別讓你的疼痛被數字簡化。畢竟身體發出的警訊,從來就不是1到10分就能說清的故事。

分類:生活智慧